5月15日,由《小说选刊》杂志社联合,四川省作协和四姑娘山景区管理局举办的 “名家看名山——走近四姑娘” 采风活动在四姑娘山景区启程。徐贵祥、阿来、徐坤、郑风淑、全勇先、谢有顺、李元胜等近20名中国当代文坛重量级人物“一起去看山”,寻找创作灵感。

谢有顺

著名评论家谢有顺行走于山川林间,感触颇深。他直言:“非常震撼!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山差异性很大,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差异也很大,雪山、草地、冰川、小河、松柏……构成了如此和谐的一幅画!”

在谢有顺的眼中,这里的人,生活也很美,那么闲适,对土地怀着深沉的情感,“这就是现代人向往的美好生活!如今的城市,忙碌、拥挤、烦躁、浮夸,人是生活在人中的人,人是生活在钢筋水泥丛中的人,而理想的生活不是这样的,通过这样的行走,唤醒人的自我认知,人应该是在天地间行走,人很渺小却又很伟大!能够感知世界,和世界融为一体,往外走,确立天地纬度,去探索人如何思想,如何爱,如何活着。”

谢有顺说,如果有机会,都要往外走。走得越远不代表会迷失方向,“不要忘记出发的方向,不要忘记根。到远方,增加阅历,奇思异想不断应证不断丰富,更为有深度。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很多事情的判断来自于阅历,要看得多,感受得多,有启发有冲击,'纸上得来终觉浅',返回现实世界,会让思想有一个落实,毕竟,从纸上的知道和实践的真知是截然不同的。有机会从实践中汲取力量,和阅读和冥想同等重要。”

“中国不缺有想法的人,缺的是将思想转化为实践的人。”谢有顺由此谈到了当下文学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宅在家里,凭着阅读经验、观影经验进行写作。“如何让作品有质感?丰富?生机勃勃?每个细节都应被还原,具有某个地方和个人的风格,光阅读和信息收集肯定是不够的,还要实地研究土地、人群,了解生活,洞悉背后的细节。”这就是让文学回到现场,实证的功夫、田野调查的功夫,依然是写作的基本训练,“眼睛看到的,鼻子闻到的,耳朵听到的,嘴巴吃到的,舌头尝到的,五官全面参与的写作,才是生机勃勃的写作。作家对他笔下的人群和生活熟悉,才能传达出伟大的意义。”谢有顺强调,打动人,是积累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它必然是一个个细节,一个个词,一个个场面,不断叠加,每个描述都真实,情感饱和度达到了,读者才会被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