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阿来书屋
作品集
关于阿来

阿来,藏族,男
1959年出生于阿坝州马尔康
2000年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地理位置

双桥沟景区人参果坪
可使用阅览座位60个
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

书屋特色

收录阿来已出版的全部作品
阿坝州本土作家文学作品及民俗特色
红色文化等文集共1300余册

在线听书

在阿来书屋
您可以坐下来扫码听书看书

尘埃落定
一起去看山
云中记
三只虫草
格萨尔王
瞻对
群蜂飞舞
月光下的银匠
轻雷
行刑人尔依
大地的阶梯
蘑菇圈......等等

四姑娘山的传说

       四姑娘山镇,原名日隆,旧称日隆关。日隆(བཞི་ལུང་)是四沟的意思,因附近四个沟得名。四姑娘山和日隆镇的得名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嘉绒藏族先民有关。藏族将四姑娘山称为斯古拉柔达(སྐུ་བླ་གཞི་བདག),简称斯古拉。斯古拉意为生神,柔达意为地方神。斯古拉山被认为是生日的值日神及出生地方的土地神。关于斯古拉生神的说法,莲花生大师所著《斯古拉小赞》中就有记载,因此可以断定,早在公元八世纪就已经有了斯古拉的称谓。
       在藏区,有许多雪山被奉为神山得到敬奉,小金县以西有一座著名的神山嘉尔莫墨尔多山(རྒྱལ་མོ་དམུ་རྡོ),古往今来被人们顶礼膜拜,传奇颂扬。嘉尔莫墨尔多山在藏区与喜玛拉雅山和岗底斯山齐名,位尊大神山之列。嘉尔莫墨尔多山的山神幻化成为英武的战神形象。据说斯古拉山属于嘉尔莫墨尔多山周围六十二座大山之中的三尊生神之一,三尊生神分别是沃日斯古拉,折多斯古拉,汗牛斯古拉。沃日斯古拉骑白骏马,驻守日隆关。
       每年农历五月四日为斯古拉烟祭献马节。这一天当地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一大早就上山前往斯古拉,隆重举行煨桑和“献马”祭祀仪式。“斯古拉”与“四姑娘”谐音,不知何时英武的斯古拉保护神变成了四姑娘,并且以讹传讹,派生出关于四个美丽姑娘的故事。斯古拉的本名很少为人知道,而“四姑娘山”,则闻名于世。

嘉绒藏族文化

       嘉绒藏族是藏民族的一个古老支系,在阿坝州州内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甘孜州、雅安地区、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藏语方言嘉绒话,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为嘉绒藏族,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四姑娘山是这一古老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他们世代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由于地理环境封闭、交通堵塞和经济相对滞后,传统文化形态保存较为完整。民族风情更具原始、古朴和神秘的特色。这里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厚厚的文化积淀。
       嘉绒藏族很重视节日庆典,即使服装也分为劳动服装和节日穿戴的锅庄服。劳动时穿的多为毪衫,一种以牛、羊毛捻成的细线来自已缝制的衣服,与汉族的长衫相彷,下摆开衩高,方便劳作,颜色为牛、羊毛的本色。节日男式服装,由纯白的羊毛细线织成,布料和做工均较考究。一套服装的制成往往需要二至三年时I可,每逢节日盛会.男人们还要配戴首饰,头戴孤皮帽子,胸挂嘎鸟(小佛兔内装有护身佛和经包),腰系黄色腰带,脚穿牛皮靴。妇女节日盛装一般是白褂子,白裙子。头顶黑色湖皱帕,帕边绣有花边,顶盘有银质、铜版、镀银,形状如六角徽章,有精美花纹,并嵌有珊瑚等宝物。妇女腰系湖皱腰带,并系有宽边花带子,脚穿牛皮靴。
       嘉绒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谚语为证,“不会唱歌的是头托牛,不会跳舞的是根木头”。小金嘉绒歌舞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自成体,独具特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有锅庄歌曲、劳动歌曲、情歌、民俗歌等。重大喜庆活动跳锅庄时唱的歌曲尤为典型,迎宾或重大场合时的大锅庄,歌声高亢、肃穆、庄重,无任何乐器伴奏,在籍火旁由德高望重的长者领舞。长者手持响铃,围圈共舞,节奏由快到慢,渐入佳境,人数不限。少者数十,多者几百,品着咂酒,盛装而舞,通宵达旦。
       嘉绒藏族饮食方面,嘉绒藏族以荞麦为主食,青棵、豌豆、胡豆、土豆为辅,喝酥油茶、藏瓜汤,吃圆根酸菜。“烧馍馍”颇具特色,这种食品主要由小麦面、青裸面、玉来面制成,节日中还画有太阳、月亮、星辰等花纹,做好形状后放入青杠柴火灰中烧熟后食用,特点为泡、酥,脆、香,备受称赞。

嘉绒藏族姑娘

嘉绒藏式民居

原住民编氆氇

四姑娘山朝山会

       嘉绒藏族的祭祀活动很多,其中以每年农历五月初四举行的朝山会是宗教色彩极浓和展示其原始、古朴和神秘色彩的一项活动。每到这一天,四姑娘山朝山坪上插满猎猎经幡。四面八方的藏民便会身着盛装,背上青稞酒、牛羊肉、烧馍馍,到朝山坪朝拜四姑娘山。届时,成百的喇嘛便聚集在这里,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喇嘛引着他们在朝圣的地方打坐、诵经。诵完经,喇嘛们便吹着莽筒、敲锣打鼓围着朝山坪转上一圈,他们的身后还跟着虔诚的藏民及满天飘洒的“龙达”,他们都有着同一个心愿,祈求四姑娘山神赐予安静祥和、五谷丰登的好生活。宗教活动一完,大喇嘛便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为前来朝圣的人们开光祝福。各个山头也开始跳起了欢快的锅庄或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如:赛马、摔跤等,霎时,整个朝圣之地洋溢着无比欢乐的气氛。
       朝山会上要举行大型的“煨桑”仪式,“煨”就是焚烧的意思,“桑”指的是用桑树枝扎成的草人和草马。四姑娘山地区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拿着酥油、腊肉、杂酒、糌粑等食物来到四姑娘山的天然祭坛锅庄坪。仪式开始后,当地德高望重的活佛念着经文带领一队喇嘛抬着草人草马,向天空抛洒着表示吉祥的“龙达”,吹着长短唢呐、法螺,敲着铜锣、铜鼓,围着锅庄坪绕场一周,然后把草人草马抬到山脊焚烧。当地的嘉绒藏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虔诚地唱着朝圣的歌曲紧随其后。群众队伍之后就是一群藏族小伙组成的马队。这些藏族小伙手持旌幡,骑着矫健的藏马,发出欢快的叫声急驰而过,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向四姑娘山展示自己的勇敢刚毅。
       四姑娘山,以卓越的风姿震撼每个向往的中外游人,也征服着生息在圣洁土地上的人民。四姑娘山地区的嘉绒藏族人民把四姑娘山的四座巍然屹立的山峰视为山神,每年农历的五月初四这一天,当地的藏族群众都要组织隆重的朝山会祭祀活动,朝拜四姑娘山,祈求神山赐予他们幸福吉祥。

朝山会祭祀山神

嘉绒藏族歌会

祭祀四姑娘山神

四姑娘山锅庄舞

       锅庄,藏族称为“卓”。每逢喜庆日子,藏男藏女们身穿节日的盛装,喝着青稞咂酒,聚集在宽大的广场,锅庄或家外的庭院处,由经验丰富的引歌领舞者手摇响铃,站在队形之首,人们手牵着手,排在领舞者的后面,男一排,女一排,渐渐围成圈篝火或锅庄翩翩起舞。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嘉绒锅庄以歌铃和节日不同分为大锅庄和小锅庄。历史上嘉绒地区是苯教最兴盛的地区,而苯教又最注重神灵的崇拜,修桥、铺路、建房都要祭神庆祝,迎送上层人物也要祭神集会。这样便出现了颂扬日月山川、歌颂上层的锅庄,为大锅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感情越来越丰富,除了对日月山川和上层人物的崇拜之情外,人们还要抒发自己的欢乐之情,男女间的爱情及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这样,就在大锅庄的基础上出现了小锅庄。所以,大锅庄一般形式庄重严肃,曲调深沉洪亮,舞步沉着稳健,歌词以颂扬祝福为主。而小锅庄则曲调灵活,歌词生动诙谐,内容不拘一格,动作活泼随意。
       嘉绒藏族和其他藏族一样,对神灵和佛祖是非常虔诚的,于是,表达这种虔诚之心的大锅庄自然比仅仅抒发个人激情的小锅庄的应用范围要大得多。大锅庄不但在节日里跳,庆典上跳,即便是平时的小聚会、饮酒时也跳。一场锅庄活动,必须先跳大锅庄,跳到高潮时再插以小锅庄,最后再跳大锅庄收尾。

四姑娘山藏历年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传统节日,寺僧和俗人一样也欢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不过藏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些差异。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据说,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麦熟为新年,后来,由于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开始了较为密切的交往,随着中原文化与高原文化的交流,许多中原文化逐渐传入西藏,其中包括历算。后来,藏区以麦熟为新年的习惯,改为与汉族同时过年,直至今天藏语叫"洛萨",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每年藏历正月初一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