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
- 作者: 中国网
- 分类:时政要闻
记者7日从四川省旅游局获悉,该省已定下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5800亿元,入境游过夜人次达到270万人次”的新目标,启动三大国际营销活动,剑指世界旅游目的地。
据了解,“三大国际营销活动”包括实施“欧洲熊猫粉丝四川探亲之旅”为主线的欧亚重点客源地的营销活动,启动“寻找川菜名馆暨美食之都全球营销”活动,以及“四川境外直航城市旅游营销”。
2015年是中国官方确定的“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欧洲熊猫粉丝四川探亲之旅”便是“南丝路”之源四川酝酿的相关旅游营销热潮。截至目前,四川已在欧洲6个国家挑选出了12名大熊猫粉丝,他们将与“南丝路”领域的专家和文化名人、境外知名媒体组成40人的大型自驾团。
该团计划于今年5月从欧洲出发,历经两个月、自驾行程近20000公里的南丝绸之旅,穿越英国、西班牙、法国、比利时、德国等14国,最终抵达中国四川,向世界展示四川丰富的旅游资源、产品以及大熊猫保护和研究成果,推出一批新产品和新线路,提升四川的国际旅游形象,吸引国际游客来川旅游。
“旅游业不仅对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而且有益于加强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各领域合作。”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今后要把旅游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推动以成都为中心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
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四川省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因芦山地震同比下降7.8%,2014年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逆势反弹,接待人数超过2012年227万人次的历史最高点,达到240万人次,同比增长14.6%,创下历史新高。
四川省旅游局局长郝康理表示,为加强与境外主流客源地合作,做实北美、欧洲(法国)、东亚(韩国、日本)和台湾营销中心,四川还将举办“四川境外直航城市旅游营销”、“寻找川菜名馆暨美食之都全球营销”等活动。积极推动九黄、广元、西昌等机场成为国际口岸机场,增辟与加密四川往来主要境外客源地的航线和班次,研究出台外国人入川旅游便利化政策,提高国际游客入川便利性。
如今,四川已出台《四川省入境旅游奖励试行办法》,启动“双千亿”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工程,一幅围绕世界美食之都、国宝熊猫、神奇九寨、天下峨眉、香格里拉、318国道最美景观大道和南丝绸之路等旅游品牌绘制的“天府四川、熊猫故乡”世界旅游目的地画卷正徐徐展开。
- 说明
- 作者: 网站编辑
- 分类:时政要闻
昨日,记者从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获悉,2014年我市旅游产业呈现稳中有进,提质升位的良好态势。同时,记者获悉今年我市旅游业将全力推进“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优化全市旅游业发展格局。那么,在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大棋局中,我市旅游业今年将会有哪些亮点呢?
旅游总收入力争实现1930亿元
记者获悉,2014年我市旅游业实现了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双增长。2014年,我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1.86亿人次,同比增长20.01%;其中,接待国内过夜游客4650万人次,同比增长18.65%;接待入境游客197.8万人次,同比增长12.11%。旅游总收入达到1663.37,同比增长25.01%。实现运营水平、产业地位双提升。2014年内,我市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数分别占全省的34.01%和34.77%,入境游客人数占全省的82.36%。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活力双增强,旅游与文化、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发展。
2015年,全市旅游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旅游总收入1930亿元,接待国内游客558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220万人次。据成都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完善旅游管理机制,将旅游部门不该承担或者不再必要的管理职能逐步放权于市场、放权于基层、放权于协会,不断提高行业协会自身建设水平。同时,市旅游局将推动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兼并重组、上市融资,支持成都文旅集团发展成为混合型旅游产业集团。要扶持民营旅游企业发展,支持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功能完备的大型旅游综合项目发展,引进一批实力强、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投资成都旅游市场。今年成都还将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探索设立市级产业引导股权投资投资基金,要加大旅游信贷产品创新力度,确保信贷产品满足旅游业的融资需求。
全力推进5A景区建设
记者获悉,2015年我市将重点抓好旅游精品建设,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能力,全力推进5A景区建设。其中,锦江区将启动“春熙路——大慈寺、兰桂坊片区——合江亭”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建设集购物、旅游、住宿、娱乐于一体的成都世界旅游目的地核心功能区,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同时,以5A创建为契机,将鼓励支持IFS、水锦界、水井坊历史博物馆等旅游综合项目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此外,还将全力推进安仁古镇、熊猫基地和平乐——天台山创建国家5A景区建设。
目前旅游市场出现旅游市场大众化、散客化、个性化、度假化的态势,面对新的变化,今年成都将编制《成都市旅游十三五发展规划》,推动旅游产业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从单一产业到多元产业融合,从“小、散、乱”到品牌特色联片,从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体验、度假养生、文化商务等复合旅游转变,探索培育适合旅游消费的新型旅游产品。依托农村特色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村镇,培育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和节会,研发一批以农副土特产品为原材料的特色旅游商品。
打造“无障碍”精品旅游线路
根据不同客源市场需求包装策划旅游产品,突出旅游主题宣传营销。成都将继续做好“72小时过境免签”宣传,利用已建立的“直航城市旅游营销联盟”,进一步提升成都旅游知名度。“比如成都可与国际直航城市法兰克福、伦敦等多个城市进行互为旅游营销,吸引双方市场的游客去旅游。”该负责人说。
同时策划包装凸显成都特色的旅游线路产品。按季节、分类型策划推出生态成都之旅、文化成都之旅、古镇成都之旅、美食成都之旅、休闲成都之旅、运动成都之旅、养生成都之旅等凸显成都特色的系列主题旅游线路产品。结合“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成都将强化区域协同营销和合作发展,依托国道108线(四川成都—云南昆明段)、国道317线(四川成都—西藏那曲)、国道318线(四川成都—西藏樟木镇段)等跨区域通道,深度整合大九黄、大香格里拉及成都经济区旅游资源,打造“无障碍”精品旅游线路,“所谓‘无障碍’就是协调交通等部门,从成都出发不仅可以到达景区所在的县市,更可以延伸至景区门口,下了大巴就进景区,景区游览完毕可以立刻返程,以此方便游客。”该负责人表示。
- 说明
- 作者: 网站编辑
- 分类:时政要闻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以及加强“互联互通”的倡议,围绕国家旅游局2015年“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主题,四川省旅游局于2014年11月18日正式启动“行南丝绸之路·游大熊猫家乡——欧洲熊猫粉丝四川探亲之旅”大型境外宣传营销活动。活动引起中外媒体极大关注。
据悉,2014年12月15日至2015年2月10日,四川省旅游局相继在英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德国、奥地利六个大熊猫客居国成功举办“欧洲熊猫粉丝”现场评选活动,每个国家各选出了10名粉丝。接下来,通过网络评比,6个国家将各选出2名爱中国、喜欢熊猫、渴望到四川来旅游的粉丝,他们将与国内知名专家、文化名人以及境内外知名媒体记者组成大型自驾团,于2015年5月出发,穿越英国、法国、德国、印度等14国,行程近21000公里,最终抵达四川,深入各市州领略体验四川得天独厚的旅游魅力。
通过这一系列宣传营销活动,将向世界展示四川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营销旅游精品线路,提升四川旅游品牌形象,拓展入境旅游市场。
- 说明
- 作者: 四川日报
- 分类:时政要闻

安岳华严洞观音造像

安岳茗山寺第一号龛毗卢佛和东岳大帝

广元皇泽寺大佛窟

安岳千佛寨西方三圣窟

巴中水宁寺二号龛

水宁寺一号龛

乐山大佛

广元千佛崖大云古洞造像南壁莲台菩萨造像

千佛崖大云古洞造像

千佛崖镂空雕
在中国,敦煌、龙门等石窟,蜚声海内外。然而,被誉为“中国石窟史下半阕”的四川石窟,大多藏在深闺人未识。
近日,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的川渝石窟及石刻保护项目论证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达成共识——在全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四川石窟,应与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等一起,纳入整体保护,助力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今年3月,川渝石窟的全面调查将正式启动。
家底丰厚
石窟数量全国最多
“很少有人知道,四川石窟数量全国最多,有5973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佛教考古研究所所长雷玉华介绍,四川石窟艺术发端于北朝晚期,在唐朝最为兴盛。这是因为唐末安史之乱后,不仅皇帝入四川避难,画家、艺术家等也纷纷入蜀。于是,从北面的广元、巴中到东南方向的安岳、泸县以及成都平原的邛崃、丹棱等地,石窟遍地开花,并在宋代出现了安岳和大足两个石窟中心。
这些石窟里的造像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少还是历史记录。雷玉华透露,广元观音崖,至今还有唐肃宗女儿永和公主捐造的佛像。随唐僖宗一同来川躲避战乱的尚书张祎,则在巴中南龛大举造像。
在雷玉华看来,广元是石窟艺术入川第一站;邛崃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石窟中心;安岳留存着中国五代石窟的“火种”,更是中国宋代石窟的代表作。“直到现在,在重庆大足以及四川安岳,仍保留了开凿石窟的传统。”
艺术精美
造型装饰非同凡响
四川石窟艺术的精美,同样非同一般,并且呈现了诸多的地域独特性。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介绍,四川石窟“多大佛”——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安岳卧佛院的释迦牟尼涅槃像,全长23米,堪称我国古代全身石刻卧佛之首。此外,四川石窟有很多宋代精品:四川摩崖开凿像从北宋初期到南宋末延续不断,多分布在四川东南一带,这些石窟造像装饰复杂,雕刻技法精湛。
在大量的佛教造像外,四川和重庆的石窟还拥有大量道教造像。雷玉华透露,仁寿牛角寨的坛神庙、安岳玄妙观等道教造像,在全国也独一无二。
然而,四川多为砂石的地理环境,砂石材质松软极易遭到风化的侵害。由于分布零散、资金匮乏,四川石窟中仅少部分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较好,更多的瑰宝无法实施有效利用。
走出深闺
瑰宝亟待整体保护
1999年,大足石刻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遭遇高速风化的千手观音,在2008年成为国家文物局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并请了意大利、德国等国专家共同参与。而四川近年通过与意大利等国的合作,在文物保护、窟檐建设、环境改造等方面积极探索,已经总结出了多项成熟技术。
雷玉华告诉记者,“川渝石窟整体保护,从技术而言可行。”而这种整体保护,并非只是把文物继续圈起来。参加了川渝石窟及石刻保护项目论证会的专家呼吁:四川石窟的保护可以借鉴晋东南古建筑的方式。这种整体保护,既有调查、也有科研保护,更有让文化遗产服务社会的规划。
专家们认为,四川石窟艺术从数量和等级而言,完全值得被隆重包装推出。雷玉华说,即使安岳这类石窟分散的地方,只要提升接待能力以及科学规划旅游路线,也会让观光客增加,最终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数宝贝
5973
全省共有石窟石刻5973处,数量居全国之冠
31
在全国7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四川先后有31处石窟及摩崖造像入选
7000
四川的石窟艺术仅以广元千佛崖为例,保护了石 窟 873窟 , 造 像7000余尊
- 说明
- 作者: 成都日报
- 分类:时政要闻
今年春节,成都发布文明旅游倡议书,倡导市民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做到规范举止、文明旅游,力争把成都建设成全国文明旅游的示范城市。倡议发布后,广大市民纷纷“点赞”并积极践行。
倡导“文明旅游”,仅仅是成都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成都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深入挖掘道德榜样身边好人,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深化拓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市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自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后,成都在每年的全国文明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均位居前列。
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都创新多种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融入各项文化活动中,还融入街头巷尾、乡村社区,以及成都市民的言行举止之中。无论是漫画、文化墙、文化长廊、动画片等多种形态的存在,还是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朴实的言语,都在时时刻刻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华社区是成都市成华区巷子数量最多的社区。走进被居民院落围绕而成的几条小巷,只见两侧川西民居的外墙被设计成文化墙,图说文明、道德漫画、格言警句、文明知识、依法治国与廉政等都通过各种方式上墙,直观地展现在居民面前。成都道德模范故事也通过浮雕、漫画等形式呈现。道德文化、法治廉政文化、讲文明树新风、“身边好人”文化在这里聚集,让建华社区成为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主题街区,向市民传递正能量。
追寻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都特色,有两个地方不得不去,一个是位于龙泉驿区的成都“好人公园”,一个是位于郫县的成都法治文化公园。这是全国首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公园,让漫步其中的市民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和法治的洗礼,成为成都文明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在成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是简单的24个字,而是浸润到了市民的心中,落实到了日常生活的言行之中。2014年,成都市举办“好家训 好家风”征集评选活动,近百个成都优秀家庭的家训、家风故事得到展示。在成都,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他们每一天都在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建一座“志愿者之城”
正月初七,春节大假后上班第一天,成都市新鸿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的蔡丽已经马不停蹄地忙着处理社区志愿者提出的各类服务申请了。近年来,成都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扎实构筑志愿服务站点,精细实施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志愿服务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根据最新统计,截至2月25日,成都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138万人,志愿服务队伍达15000多支,每10个成都人中就有1个是注册志愿者。
2014年,成都创新性开展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泛的志愿服务特色活动,打造了“一针一线”妇女居家就业扶贫、“守护天使”关爱困境儿童、“点赞成都公益·码上爱”新媒体运用公益项目大赛、“成都有爱·云聚公益”等社区志愿服务品牌。成都街头、院落、乡村闪动的小红帽、蓝马甲,成为成都大街小巷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去年9月,成都还在全国率先启动全国雷锋精神种子工程,在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正式设立全国首个雷锋精神种子志愿服务站。作为全国雷锋精神种子试点先行示范第1站,成都在各市级机关、文明单位、道德讲堂总堂、学校等地陆续举行了15场雷锋精神报告会。
为了进一步完善激励回馈制度,目前成都已经开始推行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对志愿者进行星级认定,褒扬和嘉奖优秀志愿者,授予荣誉称号,鼓励公共资源优先或免费向优秀志愿者开放、提供,加大对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鼓励在校学生人人参加志愿服务,可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折算成社会实践学分。成都的愿景是,经过3—5年的努力,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将达8%以上,成为一座“志愿者之城”。
公益广告让城市更美
行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一幅幅公益广告让人印象深刻。在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在建工地、院落等地,剪纸、蜀绣、水墨画等具有成都味道的公益广告随处可见,让人难忘。
成都把传播公益广告作为引领文明风尚、提升市民素质的重要举措,去年以来,采取公开征集、组织创作等方式,推出了一批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原创公益作品,吸引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同时,成都积极拓展公益广告宣传渠道,将公益广告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串联起来,让公益广告从城市到农村、从街道到院落、从公园到广场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家住成都市白果林社区的居民刘大姐说,院子里的公益广告起到的作用非常明显,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的印象很深,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大人身上,也让小孩从小就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
不仅如此,成都还结合春节、“五一”等节日,集中推出“文明用餐”和“文明旅游”公益广告宣传片,使“不剩菜剩饭、吃不完打包”和“文明旅游,遵德守礼”的文明理念深入人心。2014年,成都在5月18日“全国助残日”、6月10日“全国低碳日”和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分别投放以“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伟看来,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传播的是道德和价值观念,通过公益广告这种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德守礼、爱护环境等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在人们中间产生积极的影响,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规范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广泛传递新风正气,传播文明风尚。
(原载《经济日报》2015年3月1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