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第三套人民币一元钱纸币上印着一台拖拉机,毛泽东曾亲自关心它的命名,它的出现,拉开了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大幕。这台拖拉机,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东方红。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央政府咬紧牙关拿出4亿多元,从苏联进口了近3万台拖拉机,首先供给东北等地的国营农场使用。但这对于新中国80多万个村子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刚刚当家作主的农民、刚刚获得解放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强烈渴望迎来“耕地不用牛”的伟大时代。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1953年,国家开始筹备制造拖拉机事宜,在河南建设第一拖拉机厂(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当时,从全国各地招来近万名工人,但大部分工人都来自农村,连拖拉机都没有见过,经过半天安全培训就直接进入生产线当起了工人。没有装配拖拉机的经验,大家就把厂里的两台苏联进口拖拉机拆了装、装了拆,每个人轮流拆装五六次,工作十几个小时,忙得饭都顾不上吃。经过上万人的不懈努力,美好的愿景逐渐变为现实。这些成绩实属不易,背后洋溢的是攻坚克难的强大自信,体现的是胜不骄败不馁的从容心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在一次次的逆境中奋勇崛起,熔铸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彰显在我们党领导人民求解放、谋幸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1958年3月,毛泽东在批示第一拖拉机厂关于生产规划的电报时,反复修改,几易其稿,特别是“拖拉机型号名称不可用洋名”这句,一开始写的是“不要”,后来划掉改成“不宜”,最后又划掉改成“不可”。毛泽东在一个字上的字斟句酌,正是那个时代中国人对于自立自强的渴望——我们自主生产的第一台拖拉机,一定要叫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名字。

因农而生,为农而红。“铁牛”“龙门”“白马”……一个个创意被提出又被否定,直到有天厂里有人在唱陕北民歌《东方红》。“东方红”,既歌唱新中国,又歌颂共产党,这个名字马上得到工人们的一致认可,也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批准。从此,“东方红”这个名字传遍祖国大地。1959年11月,第一批13台“东方红54式履带式拖拉机”运抵北大荒军垦农场。此后,第一拖拉机厂又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压路机、第一台军用越野载重汽车、无人驾驶拖拉机、40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LX904自动驾驶拖拉机……不断涌现的科技成果,为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我们自立自强、自主创新的有力注脚。

积跬步以致千里,汇涓滴而成江海。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如今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我们怀揣梦想,锚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勇攀科技高峰。历史经验表明,自立自强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谁在自立自强上胜人一筹,谁在自主创新上先人一步,谁就能赢得更大更多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我们仍需继续保持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自主创新的毅力,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