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3日~3月25日,为推动四姑娘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顺利开展,增强地质公园理念,由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原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组织,邀请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庄平,四川省第三地质大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郭建强,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四川省旅游学会副会长李忠东,四川省青少年文联研学专委会主席杨义东、副主席杨金山,四川省旅游学会文旅资源孵化专委会高级工程师高竹军及项目组11人,对四姑娘山重要地质遗迹及生物多样性开展科学考察,进一步确认核实公园世界级地质遗迹和生物独特性。

       拟建四姑娘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种类多样,特征明显。公园以四姑娘山极高山地貌为主体,以松潘-甘孜造山带、西康群复理石沉积、“西康式”造山带及第四纪冰川遗迹与现代冰川为主要特色,兼有典型的深海-半深海沉积构造、地质构造事件、岩浆侵入事件和冰期气候事件等诸多典型地质现象。

       这里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和全球200多个生态区之一,分布着2000余种高等植物,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四川红杉、岷江柏、四川牡丹的主要分布区,拥有世界最大最古老的中国沙棘天然林。300余种脊椎动物以此为家园,是中国极高山生态系统关键带。

       园区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少数民俗风情、登山户外探险独具特色,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一个天然地质、生态和文化博物馆。

“西康式”褶皱剖面图(据许志琴,1991)

       专家组先后前往双桥沟、木尔寨沟、玛嘉沟等地,对“西康式”褶皱、槽模、枕状玄武岩、复理式沉积岩 等具有世界级价值和典型代表的地质遗迹点及四川红杉、岷江柏 等珍稀植物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们从地壳早期形成演化历史、地质遗迹价值挖掘、珍稀生物保护利用、标识系统建设提升、迎检线路合理规划、公园显示度展示、旅游发展及研学旅行等方面给予了现场指导。

槽模(李忠东 摄)

枕状玄武岩(李忠东 摄)

河流阶地成为原住民生存的家园。(王洪 摄)

       专家提出,四姑娘山不仅具有地质意义,还兼具生态学、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要重点讲好四姑娘山的四个故事:

       ●松潘-甘孜古老造山带形成演化的故事;

       四姑娘山是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主体。松潘-甘孜造山带呈“楔形”,是双向挤压陆-陆碰撞造山的突出例证,也是一种全新的造山带类型。

       同时四姑娘山还是“西康式”褶皱的模式地,其构造特征、形成机制及壮观程度上,完全可以媲美“侏罗山”式、“阿尔卑斯”式、“日耳曼”式造山带褶皱,是一种独特的褶皱类型。

       ●四姑娘山快速隆升形成年轻极高山的故事;

       姑娘山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陡跌的关键区域,以极高山地貌最具特色,有海拔5000m以上的雪山85座,完整记录了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机制。

       ●四姑娘山冰川活动与冰川地貌的故事;

       四姑娘山地处中国冰川分布的最东缘,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冰川作用强烈,山岳冰川发育,留下了角峰、刃脊、冰斗、冰川U谷、冰蚀湖等众多冰川遗迹。它们不仅成为壮观的古冰川遗迹,也为了解四姑娘山现代地貌的形成和第四纪冰期气候演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信息。

       ●四姑娘山地质、生态、人文之间的故事;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与互动,形成了四姑娘山独具特色的藏地多元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彰显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融合共通。

地质专家现场讲解岩层

专家讨论枕状玄武岩

专家用无人机拍摄

上图依次为:红杉林、云杉林、益昂曲措、雪湖(李忠东 摄)

植物专家现场讲解生物多样性

上图依次为:乌头、腺柳、凝毛栎叶杜鹃、窄叶鲜卑花及花枝

(彭相荣 摄)

       考察中,专家们对如何深度挖掘和提炼地质遗迹科学价值,科学分析其在世界级地质遗迹中的定位,如何将四姑娘山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地质遗迹进行有机结合,最大限度提高公园的综合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此次科学考察,为四姑娘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